教學模式與理念

「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是一種重構課堂時間與學習流程的教學模式,其核心思想在於將知識傳授的環節移至課堂之外,讓學生在課前透過影片或其他數位教材先行學習基本概念,將寶貴的課堂時間保留給討論、協作、問題解決與實作練習等高互動活動。這種設計顛覆了傳統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課後完成作業的流程,使課堂成為知識應用與深度探究的場域。

「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是一種源自美國高中教育現場的教學法,由 Bergmann 與Sams 於 2007 年提出,原始目的是為了讓因故缺課的學生能透過教師預錄影片補課。這種方式意外獲得熱烈回響,促使他們改變課堂安排,讓學生在家中先行觀看教材影片,並將課堂時間用於提問、討論與互動。這種顛覆傳統「課堂講授、課後作業」的教學模式被稱為「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此後,隨著教育科技發展,翻轉教室逐漸演變為一種強調課前自學、課中互動的教學模式,廣泛應用於大學、技職及中小學教學現場。其後,Khan 學院創辦人 Salman Khan 透過製作涵蓋多個學科的大量教學影片,並建立線上教育平台「Khan Academy」,進一步推動了這種課前學習、課堂應用的模式在全球的知名度。然而,在這邊要注意的是,Khan Academy 本質上是一個提供數位資源的教育平台,而非翻轉教室本身。

事實上,無論是 YouTube、Khan Academy、Udemy 還是 edX,這些平台本質上都是資訊傳遞的媒介,提供豐富的數位教材與學習資源。它們是否構成翻轉教室,取決於教師如何在課程設計中加以運用。當教師將這些資源作為課前預習材料,並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進行深入討論與實作時,這些平台就成為翻轉教室的重要支援工具;若只是單向觀看影片或被動接收資訊,則仍停留在傳統學習的範疇。

翻轉教室的價值在於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課前建立基礎,並在課堂中透過互動、反思與實踐深化理解。這不僅提高了學習參與度,也促進了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的養成,使課堂真正成為知識活化與能力培養的場域。


學習場域的構成要素

在翻轉教室的運作中,教室並不只是單純的物理空間,而是一個融合多種元素的綜合性學習場域。其物理環境包括空間佈局、座位安排、光線、通風與聲音條件,這些因素直接影響學生的專注與舒適度。教學資源則涵蓋傳統的白板、投影設備與教材,以及數位化的線上平台、互動工具與模擬軟體,為課堂活動提供多樣化支援。參與者不僅限於教師與學生,還可能包括助教、業界講師或遠距協作夥伴,共同形塑課堂的人際互動網絡。學習活動從講授、討論、實驗到專題製作與同儕回饋,決定了學生參與的深度與廣度。文化與規範則構成教室的內在氛圍,如鼓勵提問、容許多元觀點與合作精神。最後,科技支援已成為現代翻轉教室不可或缺的一環,從多媒體設備到學習管理系統與生成式 AI 助教,都能協助教師進行教學設計與學習追蹤。這些元素相互交織,使教室成為翻轉教室模式下知識應用與深度學習的核心場域。


翻轉教室的核心理念與應用情境

翻轉教室的核心理念在於,教師將知識傳授的活動(例如講解概念、示範技巧)移至課前進行,讓學生透過影片或數位教材進行初步學習;而課堂時間則聚焦於討論、合作、實作、澄清誤解與高層次思考任務。這樣的設計有助於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得更多即時回饋,也讓教師能更精準掌握學習狀況與進行差異化教學。

在實務應用上,教師可依課程性質與學生特徵,靈活規劃翻轉內容。例如在程式語言的課程中,教師可將程式語言的語法教學製作為影片,讓學生課前觀看,課堂中則進行實作與除錯;在人文社會課程中,則可安排學生課前閱讀資料或觀看影片,課堂中進行文本分析、分組討論與案例演練。為提升學習效果,教師亦可搭配即時回饋工具(如 Zuvio、Mentimeter)輔助課堂互動,並透過學習單、測驗或平台記錄追蹤學生的學習進度與理解程度。

根據 Bishop & Verleger(2013)研究分析,翻轉教室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與學習動機,不少學生對此模式持正面看法。然而,他們也指出,當時多數研究缺乏對照組與長期追蹤,建議未來研究應採用更嚴謹的實證設計。後續國內有研究以翻轉教學應用於基礎程式設計課,發現高成就學生在學習動機與表現上顯著提升;另有研究分析學生在翻轉資料科學課程中之影片觀看行為與課堂參與情形,顯示學生對課程接受度高,且學習行為更具主動性與結構性。

然而,翻轉教室的成效仍受多重因素影響,包括影片設計品質、學生自律程度、課堂活動規劃與教師引導能力等。換言之,翻轉教學不僅是將講解移出課堂,更是對整體教學流程的重新設計。對教師而言,導入此教學法需謹慎規劃與逐步嘗試,建議可從單元試行開始,逐漸調整影片長度、互動活動與評量設計,以尋求最適化的教學節奏與學生接受度。


為什麼選擇 Uedu 優學院導入翻轉教室

Uedu 優學院專為智慧化課堂互動與學習支持而設計,功能包括虛擬助教題庫測驗以及課堂語音錄製與回放,能在翻轉教室的不同階段發揮作用:

  • 課前:透過虛擬助教回答學生對影片或指定閱讀的疑問,並使用題庫進行預習測驗,讓教師掌握學生基礎狀況。
  • 課中:即時使用題庫進行隨堂測驗或互動問答,虛擬助教可協助解釋概念,減輕教師的重複講解負擔。
  • 課後:課堂全程語音錄製並自動整理,學生可重播複習;虛擬助教可針對課堂內容進一步提供答疑與延伸練習。

導入翻轉教室的建議步驟

  1. 單元試行:挑選一個單元,事先提供課前影片或閱讀材料,並在 Uedu 題庫建立相關測驗。
  2. 課前引導:啟用虛擬助教,讓學生在觀看影片或閱讀過程中即時提問,形成課堂的預備討論素材。
  3. 課中互動:利用題庫進行即時測驗或情境問答,並讓虛擬助教在課堂中協助個別解惑。
  4. 課後延伸:提供課堂錄音回放,並讓學生透過虛擬助教完成延伸練習或討論,鞏固學習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