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IEEE CISOSE 2025 的兩場 keynote speech 中,我先後聆聽了來自芬蘭 University of Oulu 的 Davide Taibi 教授,以及哥倫比亞大學與 Google Distinguished Research Scientist 的 Moti Yung 教授的演講。兩位學者分別從「軟體架構師的未來」與「Crypto 的雙重意涵」出發,帶來看似方向相反卻彼此呼應的深刻省思。Davide Taibi 教授強調專業角色需擁抱 AI 驅動的轉型,而 Moti Yung 教授則提醒回歸密碼學基礎,避免被加密貨幣風潮掩蓋核心科學。兩者觀點看似相反,卻共同指出教育與數位學習的未來:既要擁抱新工具的轉型力量,也要回歸基礎的理論根基。本文從 Uedu 優學院的視角,探討如何將兩者結合,培養具備批判思維與創新力的數位公民。
AI 帶來的專業角色轉型
Taibi 教授以「Software Architects Are Dead—Long Live the AI-Augmented Architect!」為題,挑戰了軟體架構師的傳統角色定位。他指出,生成式 AI 已經開始介入並部分取代架構師的核心任務,包括架構決策紀錄(ADRs)的撰寫、設計替案的生成、以及從程式碼中自動萃取架構模型。這意味著專業人士不能再將自己定位為單純的「建構者」,而必須轉型為能夠與 AI 協作、評估 AI 輸出品質、並引導決策過程的「AI 增能架構師」。
這是一種對未來的積極擁抱:AI 並不是來消滅專業,而是推動專業邁向更高層次的協調與策略角色。關鍵在於專業人士是否能學會新技能——從 prompt 設計到風險評估,從批判性審查到倫理決策——以確保人機協作的效能與責任。
Crypto 的語義與基礎科學回歸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Yung 教授的「Crypto for Crypto」演講。他提醒我們,當今社會已經將「crypto」幾乎等同於「加密貨幣」,而忽略了其真正的科學核心——密碼學。區塊鏈之所以能運作,仰賴的是數十年來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包括哈希函數、數位簽章與零知識證明。若只關注應用與投機炒作,而忽略背後的數學與演算法基礎,產業終將走向脆弱與不穩定。
Yung 教授的訊息是一種提醒:真正的創新必須建立在理論研究與基礎科學之上,應用與產業的繁榮必須回歸學術的長期積累。這是一種「反潮流」的呼籲,要求我們不要被市場熱潮牽著走,而要重新理解「信任」與「安全」的根基。
兩場演講的張力與互補
表面上看來,這兩場演講的結論似乎走向相反的方向:Taibi 教授強調專業要「擁抱轉型」、積極進入 AI 驅動的新時代;Yung 教授則強調「回歸基礎」,警惕被應用風潮沖昏頭。
然而,當兩者並置時,我更清楚看見了一種互補:
- 擁抱未來:教育與專業必須隨著 AI 與新技術的崛起而調整角色,學會新技能,找到新的價值定位。
- 回歸基礎:同時,我們也不能遺忘理論與數學基礎的重要性,否則應用只會淪為空中樓閣。
換言之,這兩場演講共同指出,未來的專業教育既需要降低門檻、讓學生能快速上手新工具,也需要強化基礎、培養能批判性檢視與理解技術核心的能力。
對數位教育與優學院的啟發
如果把這兩個訊息結合起來,對我正在開發的「優學院 Uedu」平台而言,正好提供了雙重的啟示。
一方面,我們要設計能讓學生「快速體驗」AI、區塊鏈與其他新興技術的課程,讓他們在實際應用中找到學習動力;另一方面,也要設計「回歸基礎」的學習路徑,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技術背後的數學、演算法與倫理根基,並培養他們質疑、檢驗與反思的能力。
這意味著 Uedu 平台不能只是單純的「工具匯集」,而應成為一個引導學生在應用與基礎之間建立橋樑的學習場域。例如,當學生使用生成式 AI 自動生成教材時,平台應提供機制幫助他們驗證輸出、檢視幻覺與偏誤;當學生探索區塊鏈應用時,平台應引導他們回到密碼學的理論,理解「信任」如何建立。
結語
Taibi 教授提醒我們要勇敢迎向專業角色的轉型,而 Yung 教授提醒我們要謹記基礎的重要。兩者相加,正好形成教育與數位學習未來的平衡圖景:既要擁抱轉型,也要回歸根基。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培養出既能駕馭新工具、又能理解其科學基礎與社會責任的數位公民。對於 Uedu 優學院而言,這樣的啟示將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使用GPT潤飾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