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分身與教育新典範──回應施振榮的觀點,Uedu的實踐之路

AI分身與教育新典範──回應施振榮的觀點,Uedu的實踐之路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先生近日在〈AI啟動教育產業典範轉移新契機〉一文中指出,AI 正在引領教育從工業化標準化的模式,走向個別化、客製化的學習新典範。他強調,老師若能透過 AI 分身延伸自身能量,學生便能隨時獲得「傳道、授業、解惑」的陪伴,真正實現「因材施教」的理想。這樣的遠見,正好呼應 Uedu 優學院的核心理念與實踐方向。


從標準化到個別化:AI助教的落地實踐

Uedu 的設計初衷,即是打造一個能夠陪伴學習者的數位生態。傳統課堂中,老師無法顧及每一位學生的需求,而我們透過生成式 AI 建立「虛擬助教」,讓學生能隨時透過對話獲得即時的引導。

在「人工智慧跨域應用」課程中,學生與虛擬助教進行 Socratic 對話,不僅能解答技術性問題,更能啟發思考,鼓勵學生提出跨領域創意專案。這種互動,使老師的教學能量透過 AI 被放大,學生也能以更主動的姿態探索知識。


跨域結合:從課堂到生活的延伸

教育的價值不僅在於知識傳遞,更在於生活應用與自我成長。Uedu 目前正在推動 Uedu Fit 運動健康模組,透過智慧手錶蒐集學生的運動、睡眠、心率等生理數據,並結合生成式 AI 提供個別化的健康建議。例如,當系統偵測到學生長時間久坐,虛擬助教會提醒適度休息與活動,並給予科學化的運動建議。這種結合不僅提升學習效率,也讓學生的身心狀態更趨平衡。

同時,我們在 「運動健康與社會福祉」課程中,實際應用這套模組,讓學生體驗如何利用數據理解自己的身體,並討論運動與社會永續的關聯。這樣的跨域設計,體現了科技與人文並進的教育思維。


教育Omics:打造未來的學習資料湖

為了支撐這些應用,Uedu 正在建構 多模態學習歷程資料湖。這個資料湖整合了課堂對話、作業紀錄、運動與生理數據、教室環境感測等多元資料,讓學習者的全貌得以被理解。透過生成式 AI 的分析,我們能針對不同學生提供差異化的回饋與建議,逐步實現教育個別化與自主化。

這個架構讓 AI 分身有了「養分」,不僅能提供即時答覆,更能依據數據背景理解學生的學習軌跡。例如,在 Python 課程中,若學生的互動紀錄顯示對基礎語法仍感到困難,虛擬助教會主動生成練習題,並逐步引導他補強弱點。


以人為本的人機協作

施振榮先生提醒我們,AI 雖然擁有知識與智能,但真正的智慧來自於人腦的經驗與價值判斷。這一點與 Uedu 的定位完全一致。Uedu 不追求讓 AI 取代老師,而是將 AI 定位為老師的助教與學生的陪伴者,釋放教師更多精力,專注於價值引導、批判思維與人文關懷。

我們相信,未來的教育將是 以人為本、以 AI 為助。Uedu 將持續探索如何結合生成式 AI、多模態數據與教育場域,推動教育產業的典範轉移,讓科技真正成為人類智慧的延伸,並為社會創造新的學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