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 CISOSE 2025 Keynote Speech:Crypto for Crypto

IEEE CISOSE 2025 Keynote Speech:Crypto for Crypto

Keynote Speech:Crypto for Crypto

IEEE CISOSE 2025 | Prof. Moti Yung, Columbia University / Google Distinguished Research Scientist

在本次 IEEE CISOSE 國際會議中,我有幸聆聽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同時也是 Google Distinguished Research Scientist 的 Moti Yung 教授所帶來的主題演講 「Crypto for Crypto」。這場演講聚焦於「Crypto」一詞的雙重意涵,並展開了一系列有關密碼學與加密貨幣的深刻剖析。Yung 教授從學術與產業的交會點出發,提出了極具前瞻性與批判性的觀點,對於目前快速變動的科技發展脈絡,尤其是與金融科技及區塊鏈相關的討論,提供了寶貴的省思。

密碼學的歷史與核心價值

Yung 教授首先回顧了密碼學(cryptography)的歷史,指出自古典替換密碼到現代公鑰基礎建設(PKI)的演進,密碼學一直是資訊安全的基石。它在軍事通信、電子商務、網路身分驗證以及隱私保護中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然而,隨著「crypto」一詞在近年逐漸被大眾視為「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的代名詞,社會焦點似乎從科學本身轉向投資與產業發展。Yung 教授提醒我們,如果忽略其背後的數學與演算法基礎,將會對技術理解與應用帶來嚴重偏差。

區塊鏈背後的密碼學支撐

演講中,他進一步解析了區塊鏈的核心機制:哈希函數保障資料完整性,數位簽章提供不可否認性,而零知識證明則能在不揭露資訊本身的情況下完成驗證。這些並非短期的產業創造,而是數十年來學術研究累積的成果。他特別指出,若產業僅追逐短期的投機炒作而忽視學術根基,技術應用必然脆弱。但當產業能真正吸收並實踐學術研究成果時,創新才得以持續。以零知識證明為例,它正逐漸被廣泛應用於隱私保護與鏈上驗證,顯示學術界長期的基礎研究正逐步轉化為產業突破。

核心反思與啟示

在演講後半段,Yung 教授提出兩個重要的省思:

  1. 技術社群應正視「Crypto」語義的模糊性,避免因社會流行語轉變而忽視密碼學的真正價值。
  2. 學術界與產業界需要更緊密的對話,確保在金融科技、區塊鏈與數位貨幣發展中,能同時兼顧安全性、隱私性與信任的價值。

他強調,真正的創新不是追逐風潮,而是讓理論研究與應用實踐形成良性循環。


對數位教育與Uedu優學院的啟發

這場演講對我在教育與數位學習領域的反思深具啟發性。當我們在推動生成式 AI 或其他新興技術的教學與平台建設時,如果僅僅強調「如何使用」,學生可能淪為被動的使用者,而忽略批判性理解與理論基礎的重要性。這與 Yung 教授的提醒不謀而合:技術教育應幫助學生看見背後的數學、演算法與倫理根基,而不只是應用成果。

對於我正在開發的 「優學院」平台,這意味著未來課程不僅要讓學生能體驗 AI、區塊鏈等新技術,更應引導他們檢視技術限制、辨識風險,並培養批判性思維。例如,在介紹生成式 AI 時,需結合「模型幻覺」的討論,幫助學生理解為何驗證與交叉比對是必要的;在談及區塊鏈時,則要說明其如何依賴密碼學,並提醒學生缺乏數學保障時「信任」將不復存在。

結語

這場演講讓我意識到教育需要建立一種平衡:一方面降低門檻,讓學生能快速接觸並應用新技術;另一方面,也要不斷提醒學習者,技術的價值來自其科學基礎與倫理責任。唯有如此,教育才能避免淪為短期的工具訓練,而真正培養具備批判思維與參與能力的數位公民。這樣的啟示,也將持續影響「Uedu優學院」未來的發展方向與定位。

(使用GPT總結潤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