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處於數位世代,高等教育正在迎來一場深刻的轉型。僅僅依靠教師的經驗與直覺已不足以應對複雜多變的學習需求,教育需要更系統性的設計、精準的數據分析,以及不斷迭代的優化機制。Learning Engineering(學習工程)與Learning Analytics(學習分析)正是在這個背景下逐漸交會,並推動教育走向科學化與工程化的關鍵。
為何需要 Learning Engineering?
Learning Engineering 強調以學習科學為基礎,結合人本導向的工程設計方法,讓教育活動可以被系統地規劃、執行、監測與優化。這並不僅止於課程設計,而是涵蓋了整體學習生態系統的思維:從學習目標設定,到學習資源安排,再到迭代修正與效果驗證。它的核心精神是透過數據驅動,持續改善學習成效。
Learning Analytics 的角色
Learning Analytics 的使命則在於讓數據說話。它專注於蒐集、分析並解讀學習過程中留下的各種數位痕跡,無論是學習行為紀錄、對話文本、活動參與度,或是更複雜的多模態數據。透過學習分析,我們能夠辨識模式、發現問題,並為教育決策提供實證基礎。
為什麼在學習工程中,儀器化(Instrumentation)如此重要?
在學習工程的語境下,儀器化並不是單純的「蒐集數據」,而是有目的地設計感測與記錄機制,以便將抽象的學習歷程轉換為可觀察、可解釋的證據。教育機構若要展現其教學品質與學習成效,必須能夠證明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識與技能,而這一切都仰賴有效的儀器化。
如果我們只追蹤「頁面瀏覽次數」或「影片觀看時間」這類表層數據,得到的結論往往是有限甚至誤導的。真正有價值的儀器化,必須結合學習目標與情境,透過適當的感測方式(如互動紀錄、學習行為數據、評量結果),提供能夠驅動決策的資訊。這些數據讓教師能即時提供回饋,讓研究者能檢驗學習理論,也讓教育機構能在競爭激烈的高等教育環境中展現其價值。
一句常被引用的管理學格言是:「你所測量的,決定了你會得到什麼結果。」在學習工程中,若我們只測量效率,就可能得到快速但淺層的學習;但若我們設計良好的儀器化機制來測量理解與遷移,我們才能真正推動深度學習與持續改進。
在學習工程與儀器化(Instrumentation)的關聯上,可以把兩者理解為方法論與技術基礎之間的互補關係。
學習工程 (Learning Engineering) 是一門以「學習科學」為理論基礎、以「工程方法」為手段的跨域實踐。它的核心關注點在於如何系統化地設計、建構並持續改進學習環境,使之能夠有效支持學習者的成長。這個過程需要清晰的目標設定、設計實驗、收集數據、分析結果,並在循環迭代中持續優化。
儀器化則是其中的「感知層」,它提供了將抽象學習過程轉化為可觀測數據的手段。沒有儀器化,學習工程只能停留在理念與設計層面,缺乏量化依據來驗證是否真正促進了學習。換言之,學習工程設定「要解決什麼問題」、規劃「如何改善學習」,而儀器化則確保我們能蒐集到足夠且正確的訊號來判斷「是否有效」。
在實際應用中,儀器化的角色相當關鍵。例如在一個生成式 AI 助教的實驗課程中,學習工程會規劃學生的互動模式、學習目標與評估方法,而儀器化則負責將學生的對話紀錄、作答反饋、行為數據進行蒐集與轉換,最終輸入到學習分析(Learning Analytics)或適性調整系統中。這樣一來,學習工程的迭代改進才有實證基礎。
因此,可以說學習工程提供「為什麼」與「怎麼做」的框架,而儀器化提供「如何量測」與「如何驗證」的基礎。兩者結合,才能讓教育從經驗導向轉向科學與工程導向,真正推動學習的可持續改。
Uedu 的定位:交會點上的實踐
Uedu 優學院正是結合這兩大領域的實踐平台。它不僅提供 Generative AI 作為學習助教,協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對話、提問與反思,更進一步將這些互動數據轉化為可供學習工程師分析的材料。
透過這樣的設計,Uedu 完成了雙重使命:
- 作為 Learning Engineering 的支架:提供課程設計、學習活動與數據管道的基礎建設,讓教師能夠以科學化方法規劃與迭代教學。
- 作為 Learning Analytics 的資料來源:收集並分析學生與 AI 的互動紀錄,揭示學習動機、參與模式與知識轉移的證據。
Uedu 並非單純的數據分析工具,也不只是教學平台,而是一個將 設計—實施—分析—優化 的完整循環串接起來的教育生態系統。
展望未來
隨著更多數據流的加入,例如課堂環境感測與生理訊號,Uedu 將逐步拓展為一個多模態學習歷程資料湖,不僅能觀察學生學會了什麼,更能理解學習過程中的情緒狀態、專注力與學習策略。這將使我們更接近真正的「精準教育」,在合適的時間給予合適的支持。
在高等教育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能否以科學化方式證明學習成效,將成為學校與教育機構立足的關鍵。Uedu 的願景,就是讓 Learning Engineering 與 Learning Analytics 的交會點,成為推動教育創新的新引擎。
延伸閱讀
- IEEE ICICLE: Learning Engineering Tools
由 IEEE Industry Connections Industry Consortium on Learning Engineering (ICICLE) 所發展,提供學習工程工具與最佳實踐的資源。 - Instrumentation Primer (IEEE ICICLE)
關於學習工程中「儀器化(Instrumentation)」的基礎指南,說明如何透過數據蒐集與標準化支持教育決策。 - Society for Learning Analytics Research (SoLAR)
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學習分析研究組織,推動 Learning Analytics 在教育與研究領域的發展。 - Learning Analytics and Knowledge (LAK) Conference
學習分析領域的頂尖國際研討會,展示最新研究、工具與案例。 - Open Learning Initiative (OLI)
由卡內基美隆大學發展的開放學習計畫,強調學習科學與數據分析結合的教材設計與研究實踐。